首页 资讯 正文

北京公布第五批123名市级非遗传承人,非遗资源达1.2万余项

体育正文 167 0

北京公布第五批123名市级非遗传承人,非遗资源达1.2万余项

北京公布第五批123名市级非遗传承人,非遗资源达1.2万余项

6月12日(rì)上午,北京市2025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宣传展示系列(xìliè)活动启动,北京市文旅局公布第五批123名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其中60岁以下占比(bǐ)达到54%,最年轻者30岁。 北京市文旅局副局长郑芳介绍,目前(mùqián),北京市普查到的非遗(fēiyí)资源非常丰富,有1.2万余项。今年,北京市文旅局将继续加强对非遗传承人的支持,并(bìng)与高等院校携手开展非遗研培计划。 6月12日,北京非遗体验中心,中外(zhōngwài)大学生跟着王其和太极拳(tàijíquán)非遗传人杜军明学太极拳。新京报记者 浦峰 摄 让(ràng)曾经的“朝靴”成为今天的“潮鞋” 活动的启动仪式在位于(wèiyú)东城区沙井胡同的北京非(fēi)遗体验中心举行。这里(zhèlǐ)为清代四合院,是市级文物保护单位(dānwèi)。整个院落共四进,院内绿树成荫,新入选的第五批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和徒弟们在这里展示着精巧的非遗工艺。 “咱们京作家具最讲究‘一木连做(zuò)’,您看这是‘皇宫椅(yǐ)’的一个椅子腿(tuǐ)儿,它没有一颗钉子,全是榫卯结构。”在第三进院的正房里(fánglǐ),第五批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刘更生向观众解释着京作硬木家具的制作技艺(jìyì)。他手中(shǒuzhōng)的那个“皇宫椅”构件如同积木一般,一点一点拆卸下来,再拼接上去便又成了一把完整、牢固的椅子腿。刘更生跟着师父学了(xuéle)42年手艺,他也深深热爱着这项非遗技艺,“42年弹指一挥间,唯有匠心如磐。一斧一凿是手艺,一榫一卯是传承。” 穿过正房,便来到东(dōng)耳房(ěrfáng),何凯英、任晨阳、刘健师徒三人展示的是内联升千层底布鞋的制作技艺,任晨阳也是新入选(rùxuǎn)的市级非遗传承人之一。 内联升千层底布鞋制作技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何凯英(左(zuǒ))、北京市级非遗传承人任晨阳(右)、第三代传承人刘健(中)在展示技艺。新京报(jīngbào)记者 浦峰 摄(shè) “内联升的千层底手艺到今天已经有170多年的历史,包括浆、切、包、圈、纳、锤等工艺,每一个步骤都是传统古法制鞋技艺。”任晨阳手里(shǒulǐ)的千层底排列着麻线“矩阵”,看似密密麻麻,但整齐划一(zhěngqíhuàyī),“内联升的鞋底(xiédǐ)子每平方寸均为九九八十一针(zhēn)。”鞋底儿由麻线缝制,但讲究的是麻绳(máshéng)(máshéng)粗、针眼细,任晨阳解释说:“制鞋的其中一道工艺为温水泡鞋底,然后手工(shǒugōng)锤平鞋底。通过这个步骤,涨满水的麻绳便锤进了鞋底,如同打进墙面的膨胀(péngzhàng)螺丝,即使鞋底磨破,麻绳也不会脱落。” 古时,内联升的鞋子相当一部分为“朝靴”,随着(suízhe)时代的变迁,越来越多的功能鞋涌向(yǒngxiàng)市场。如何让传统布鞋焕发新活力?任晨阳(rènchényáng)说,内联升开展(kāizhǎn)了文创方面的合作,推出了有京城武官(wǔguān)传统特色的“九门提督”布鞋,还有些布鞋的面料融入新面料,与千层底布鞋制作工艺结合。 随着汉服(hànfú)热的(de)兴起,内联升还(hái)推出“大鱼海棠”千层底布鞋、“桃之夭夭”布鞋,受到汉服爱好者的欢迎。同时,传统的布鞋还联手潮牌,推出年轻人喜欢的布鞋,“我们当时做(zuò)了200多双在线上销售,可谓秒没,而且这双鞋在二级市场的价格也看涨。后来我才知道,很多年轻人不仅是穿,更是把布鞋当作手工艺品进行收藏。”作为非遗传承人(chéngrén),任晨阳有(yǒu)一个心愿,这就是让曾经的“朝靴”成为今天的“潮鞋(cháoxié)”。 在活动现场,一得阁墨汁制作(zhìzuò)技艺、六必居酱菜制作技艺、王其和太极拳、北京风筝制作技艺等多个非遗项目都进行了现场展示体验(tǐyàn)。 观众品尝六必居酱菜制作(zhìzuò)技艺非遗传承人王因平(yīnpíng)制作的酱菜。新京报记者 浦峰 摄 传承人60岁以下占比超过一半(yíbàn) 多年前,公众印象中的(de)非(fēi)遗传承人(rén)多为老师傅、老匠人,而今,随着非遗传承、保护的推进,一批中青年正成为非遗传承的主力。来自北京市文旅局的数据显示,目前,全市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达118人、市级(shìjí)348人,第五批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名单共123人入选,其中60岁以下占比54%,最年轻者30岁。传承断层(duàncéng)风险有效(yǒuxiào)缓解,乡村非遗、青年传承力量显著增强。 记者(zhě)了解到,作为非物质(wùzhì)文化遗产的重要承载者和传递者,传承(chuánchéng)人掌握着非遗项目的专业知识和精湛(jīngzhàn)技艺,其(qí)认定工作对完善非遗保护传承体系,增强非遗存续力,将非遗一代代接下来、传下去具有重要意义。本次评审注重中青年传承人队伍建设、项目类别覆盖全面、开创首都非遗保护央地共建新模式。 观众参观(cānguān)北京非遗体验中心。新京报记者 浦峰 摄 北京市文旅局副局长(fùjúzhǎng)郑芳介绍,目前,北京市普查到的(de)非遗(fēiyí)资源非常丰富,有1.2万余项。北京拥有14项联合国非遗项目、144项国家级非遗项目、303项市级非遗项目,构建起覆盖全面的保护(bǎohù)网络。她还表示,北京市文旅局将继续加强对非遗传承人(chéngrén)的支持,今年,文旅局将与高等院校携手开展非遗研培计划。同时,将继续推动非遗与相关业态(yètài)的融合,实现非遗为生活创新,更多地走进(zǒujìn)百姓生活中。 如何让更多非遗项目走市民的(de)生活? 未来如何开展非遗保护与(yǔ)传承?文旅部门与高校携手开展的研培计划有何目标?新京报记者采访了(le)北京市文旅局非遗处处长张迁。 新京报:目前(mùqián),北京市普查到(dào)的非遗项目资源有1.2万余项,后续如何保护、传承? 张迁:我们(wǒmen)在全市将继续(jìxù)进行非遗的深度普查(pǔchá),了解这些年北京整体非遗资源的保护、传承情况。其中,有很多有价值(jiàzhí)的非遗项目(xiàngmù)已(yǐ)陆续列入北京市级、区级和国家级的非遗代表性项目。同时,伴随着这些项目的是一大批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涌现,除了今天新公布的市级非遗传承人,我们还有很多新入选的区级非遗传承人,从而形成传承有序的梯队建设。 新京报:北京拥有丰富的非遗资源(zīyuán),如何让它们更多地走近公众? 张迁(zhāngqiān):北京(běijīng)有很多文化单位(dānwèi)、旅游企业专门设置了非遗(fēiyí)(yí)项目的展示。比如首都(dōu)图书馆中的“北京记忆”板块,介绍了很多非遗项目,各区也都有数字化非遗项目展示,很多国家级的非遗活动也在(zài)北京举办。我们的春节申遗成功了,中轴线也申遗成功了,每一位市民朋友在参与这些非遗活动、感受传统节庆活动的同时,就是在了解非遗。我们每一个人都是非遗的传承人。另外一方面,非遗与旅游实现深度融合,中轴线上串联着众多景区和小吃,这都是咱们北京的非遗。 对于市民、游客来说,我(wǒ)觉得不一定要确认某项活动、技艺是否是非(shìfēi)遗,更重要的(de)是关注它们能否传递传统文化,让大家能感受到浓郁的北京味儿、浓郁的乡愁。如果它能够让大家感受到生活的美好,那么我认为它就是市民朋友心目中(zhōng)的“非遗”。 新京报(jīngbào):文旅局与高等院校(gāoděngyuànxiào)携手开展非遗研培计划,期待达到什么目标? 张迁:我们与清华美院、中国戏曲学院(xuéyuàn)、北京舞蹈学院、北京城市学院、北京工美技师学院等开展非(fēi)遗研培合作,邀请非遗工匠、大师为学员们授课,帮助京津冀乃至全国(quánguó)的非遗传承人提高技艺,这(zhè)对非遗传承也是非常有帮助的。 编辑 张树婧 校对(jiàoduì) 李立军
北京公布第五批123名市级非遗传承人,非遗资源达1.2万余项

欢迎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

暂时没有评论

暂无评论,快抢沙发吧~